在了解完CTA策略的优势和分类之后,我们有必要走进这个策略的历史,去看看这个过程中有哪些代表性的管理人,以及我们要如何去挑选这些管理人。
CTA策略的发展:从国外到国内,从蛮荒到成熟
CTA策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时间还是非常早的。
——早在1949 年,美国「海登斯通」证券公司的经纪人理查德·道前(Richard Donchian)成立了首个公开发售的期货基金,成为世界上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期货投资基金;1967 年,期货交易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交易系统。在1970年之前,CTA策略都处于诞生之后的缓慢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期货交易进入正规化。管理期货行业协会、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等先后成立,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同时,1972年5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开始金融期货交易,为货币和资本市场提供避险工具,交易品种上也有了拓展。
——20世纪80年代之后,CTA策略在品种和地域上进一步拓展。品种由农产品扩展到债券、货币、指数等金融领域,期货投资基金在资产的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日趋重要。而地域拓展则源于1987年权益市场大幅下滑期间,CTA策略的优异表现,日本等国先后启动了CTA基金。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元盛资本于1997年在英国成立,并一举发展成当今全球最大的CTA策略管理人,这也是CTA策略全球化的一种体现。
——进入21世纪,CTA策略基金得到了长足发展。核心还是得益于CTA策略本身与权益市场的低相关属性,逐渐地被市场所接受。中金公司援引巴克莱对冲研究的数据显示,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CTA策略的管理规模都发生了飙升。
相对而言,中国现代化的期货交易开始的是比较晚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真正开始设立期货交易市场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1992年的年底,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拉开了期货交易的序幕。如上节课所言,早期的期货市场实际上是非常不规范的,价格波动大,乱象频出。如1995年的“327国债期货事件”曾被称为中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2000年,中国期货业协会成立。中国的期货发展进入到第二阶段。期货业发展开始逐步摆脱1995年“327国债事件”的阴霾,成交愈发活跃。
国内期货交易策略进入“资管产品时代”,则是进入2010年之后的事了。这一时期,商品市场的交易品种逐步丰富,股指期货也开始推出,叠加资管产品发行约束的放松,CTA策略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010年以来的CTA资管时代:代表性玩家纷纷涌现
2010-2014年,私募基金实际上还无法单独发行产品,一般是借助券商资管、信托计划或者基金专户发行,私募以投资顾问身份承担实际操盘角色。虽说期货已经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和股票、债券等策略相比,期货领域依然是一个非常小众的领域。因此,这几年里,CTA产品一直处于较缓慢的发展状态。根据华宝证券统计,CTA产品发行数量自2010年的5只,到2014年当年新增发行了349只。
虽说2014年CTA基金产品不多,但很多后来知名的量化基金管理人的基础都是在这一年沉积下来的。当时,众多具有海外量化策略研发经验的从业者纷纷创业,以高频自营策略在期货投资上掘到了第一桶金,并且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策略储备,为日后资管化转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下上文所提及的元盛资本。
这家公司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创始人哈丁毕业于剑桥大学物理系,早年与另外两位合伙人共同创办了AHL,后被英氏曼集团收购。由于投资理念的冲突,哈丁另起炉灶,用200万美元起家,成立了元盛资本。在当年量化交易并未被众人所知的情况下,哈丁依然坚信利用数学和计算机能够为投资人实现理想的回报。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元盛资本充分发挥CTA策略“危机阿尔法”的属性,在很多明星基金走下神坛的时候,元盛资本在08和09年期间年化收益接近30%,一举成名。据统计,到了2010年,全球量化对冲基金净流入总量的1/3进入了元盛资本。发展至今,元盛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CTA管理人之一,管理规模一度超过300亿美元。
2008年,元盛资本开始开发中国市场的交易策略,2010年投入实盘,2012年后,陆续与华宝兴业期货、中金、华泰期货等等金融机构合作,以担任投资顾问的形式发行了一系列CTA策略产品。元盛的特点是海外资管风格比较鲜明,策略以长周期为主,相比国内一众中短周期的策略,波动会略大。但是这种策略的好处在于容量大,受规模因素影响小。元盛的策略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检验,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是一个相对不会出错的选择,且长期看年化回报率可期,也因此获得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与信任。
2015年-2016年两年,CTA资管产品的发行数量呈井喷式增长。
主要原因大概有两个:一个是期货资管一对多开闸。2012年底期货公司获准发行一对一资产管理计划,这是一种一个产品只能有一个投资人的资管计划类型。直到2014年底,监管才放开期货资管一对多限制,期货资管可以发行多个投资人参与一只资管计划的产品。至此,期货公司开始大量寻找市场上有能力做CTA策略的人或机构,担任投资顾问负责操盘,发行由期货公司担任管理人的期货资管计划,与银行或券商合作共同募集资金。
第二个原因是2015年下半年起,股票类基金受制于当年的行情折戟,很多投资人开始寻找股票策略以外的产品,CTA策略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种。在股票出现较大幅度回撤时,CTA策略凭借相对稳健的表现,引起了投资者的注意。
借助于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当年CTA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根据华宝证券统计,2014年CTA策略产品发行数量349只,2015年1422只,2016年2232只。那个时期可谓百花争鸣,包括海外量化背景、民间背景、产业背景等等的管理人都开始在CTA资管的舞台上一显身手。很多现今非常知名的CTA管理人,都是在那个阶段完成了资管业务积累,且获得了众多投资者的认同。其中包括比较知名的千象和黑翼。
千象资产成立于2014年7月,是被市场广泛认知的本土CTA管理人之一,管理规模超百亿。公司连续多年拿到 “金牛奖”、“金阳光奖”“英华奖”等众多奖项,市场认可程度较高。公司CTA策略通过趋势策略和对冲策略,覆盖了期货市场近50个主流品种,做到全品种分散。在此基础上已经扩展了CTA+多策略的产品线:如CTA+中性策略、CTA+指增策略、CTA+全市场选股策略等。
黑翼资产成立于2014年,目前灵魂人物是两位核心合伙人陈泽浩和邹倚天。陈泽浩主要负责黑翼的CTA策略;而邹倚天则主攻股票策略,两位的履历背景均非常优秀。相比一些长周期的管理人,黑翼的CTA策略平均来看以中短周期策略为主,收益曲线更加平滑。2020年期货大年黑翼的CTA表现中规中矩,但是一些长周期策略不好做的年份,黑翼的表现却往往比较亮眼。这是黑翼的一大特色。目前,黑翼的纯CTA策略已经封盘,主推指增+CTA的混合策略,混合策略的整体表现也比较优异。
2016年,CTA新增产品数量达到顶峰,自2017年起随后的几年进入了稳定期,发展比较缓慢。核心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2016年资管领域出台了新八条底线,对于金融机构的通道业务做了合规限制,导致CTA产品短期无法吸引到银行的稳健资金,暂时失去了最大的客户来源,增长速度也就随之放缓。其二,监管层规范了投资顾问角色的资质。之前无论是个人、工作室或者私募基金管理人,都可以成为资管计划的投资顾问,担任实际操盘的角色。但新规颁布后,只有符合“3+3+1”条件——即三名投资经理,3年可追溯业绩,管理人在基金业协会注册满一年且成为会员才可以成为投资顾问。这样一来,之前很多投资顾问由于资质不符,到后期只能清盘。
综上所述,CTA产品在资金需求和产品供给两个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调整,叠加2017-2019年三年期间期货市场整体没有大的行情,CTA产品增速有所放缓。但整个行业开始向着规范、有序、合规的方向健康发展。
2020年以来,可谓迎来了CTA的高光时期。2020年,由于疫情及多种因素影响,期货市场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对于善于捕捉商品市场趋势、多空双向的CTA策略来讲,这样的行情是非常容易做出收益的。当年,朝阳永续发布的“CTA趋势精选指数”收获了60%以上的收益。此外,在今年年初,在股票策略整体遇到系统性风险的同时,CTA策略又充分发挥了其危机阿尔法的属性,也因此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关注。
在这个阶段,有众多管理人进入了投资者的视野,其中包括很早就开始布局CTA,在2020年一鸣惊人的管理人,比如博普、洛书、瑞达期货;以及传统机构属性的管理人,因为持续优异的表现渐渐被众多个人投资者所关注,比如弈泰;还有投资人之前可能相对陌生,近两年在CTA主观策略研究上独树一帜的管理人明睿等等。
博普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是最早一批的私募管理人。这家公司传统优势聚焦于量化,早期核心的策略是量化期现套利策略。公司CTA策略在2019年之前一直是单一的低杠杆长周期趋势策略,表现相对中规中矩。2019年策略实现了更新迭代,业绩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首先是作为商品期货大年的2020年,博普CTA策略表现出色,表明在商品波动放大的时候,能够显著获得盈利;再观察2021年,所有CTA策略相比2020年表现低迷,这个时候更能够评估管理人的策略储备能力及风控能力,而从结果看,博普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回撤控制也是比较好的。
洛书投资是一家专注于量化投资的对冲基金公司,当前资产管理规模100多亿,管理人整体风格相对稳健,产品线比较丰富,不仅包含CTA、指数增强、股票中性这些单一策略,还包含CTA+指增的高波动组合、CTA+中性的低波动组合等复合策略。洛书的长期历史表现深受市场认可。
瑞达期货是一家期货公司,期货公司的CTA资管产品相比私募CTA产品比较小众,原因是大部分期货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相对劣势,但瑞达是为数不多比较擅长资管的期货公司,这源于其发展之初就非常重视投研的积累。瑞达的策略不同于传统量化策略,带有一定的金融机构研究所的风格,属于主观+量化的结合策略。在16年初,受熔断及股指期货限仓的影响,产品出现比较大的回撤后,瑞达升级了风控策略,更加注重多空轧差后的风险敞口控制。策略的长期实盘表现比较稳定。
弈泰资产是一家非常老牌的CTA管理人,2012年就成立了,但由于管理人比较低调,鲜少主动做市场拓展,主要面对的客户是一些机构及FOF资金,并不为个人投资者所熟知。近些年,随着CTA策略走向主流,管理人才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弈泰CTA上最大的特点是多策略融合,通过尽可能把多元化且低相关性的子策略组合在一起,来实现多元化收益且分散组合风险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下,弈泰开发了“四正一反”的策略,包括趋势、对冲、套利、股指短线及反转五大策略,利用低相关的策略组合,力求实现投资组合的长期高夏普。
在众多量化私募主导的CTA领域中,明睿投资算是稀缺的、专注黑色板块的主观CTA管理人。核心基金经理孔鹏曾就职摩科瑞(全球销售额最高的前五石油贸易公司)和北京象石(领先的大宗商品服务商),负责大宗商品研究及自营操盘。期货这个品种是围绕实际商品的价格做交易,主观CTA管理人多数都具有现货从业背景,这样才能对整个产业链研究做的深入,对商品价格方面做到足够敏感,明睿资本就是如此。通过多年的研究积累,明睿资本在传统的基本面研究基础之上,独创了“库存—利润链”研究体系:库存是供需的结果,利润是供需的表现,商品价格的波动,本质上是库存与利润率再平衡的结果。依据多年在黑色产业链上的深耕,明睿主观CTA产品也收获了投资者的认可。
了解了CTA策略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玩家的特色,最终落到了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上:
该如何挑选CTA策略管理人?
这个问题还要落到我们的十二字原则上:长期净值、业绩归因和人格认知。
那么CTA策略的长期净值该如何分析呢?
首先要分析其长期的收益表现、回撤水平和夏普比率等,以此来判断管理人的策略水平。而这个“长期”,从时间维度上来说,当然是越长越好。但是,在现实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很多管理人的CTA策略是不断迭代的,之前的策略可能和最新的有较大差异。再比如,很多管理人早期的业绩是非公开的,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所以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时间周期上来说,至少要把2020年以来的业绩做一个归因分析。比如,我们上文在分析博普的时候所用到的方法,商品期货大年的2020年,博普CTA策略收益如何、回撤如何,与南华商品走势的对比及与其他家对比的收益又如何;而在所有CTA策略相对难做的2021年,这个时候往往更能够评估管理人的策略储备能力及风控能力,博普的表现又如何。
业绩归因是CTA策略分析中较难的一个环节。我们以主流量化cta为例,首先是看策略,分析他赚的是什么子策略的钱:是量价趋势还是基本面相关策略?如果遇到比较大的回撤,要分析是行情带来的整体策略的回撤,还是管理人自身问题导致的。另外,对于管理人所做的品种、持仓周期等等都要清晰明白。比如是否包含股指,商品是否为全品种覆盖,另外,持仓周期也要考虑:是短周期、还是中长周期,也会给业绩带来比较大的差异。就以2022年6月第三周的“CTA大回撤”为例:这周业绩主要冲击的是中长周期策略,而对短周期策略的影响相对而言就小很多。
最后是规模问题,CTA整体的策略容量偏低,超出一定规模之后,策略有效性就大受影响。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不仅要看业绩,更要尽可能明白业绩背后的逻辑!
挑选CTA策略管理人,同样离不开人格认知部分的分析。人格认知包括核心投研的教育背景、从业履历、团队的稳定性及其策略迭代能力等等,这部分在量化指增部分已有详细介绍,不再赘述。
最后一个问题:买CTA基金,到底该选知名CTA私募还是黑马私募?通常来说,知名CTA私募,成立时间久,策略较为成熟,规模较大,且投研储备也丰富,总体适合对稳健性有要求的投资人。而黑马私募规模尚小、一般靠短期行情配合,实现净值高速增长,策略上通常进攻性很强,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人。当然,这都是一些一般意义上的结论。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
关于CTA策略的发展历程和如何挑选的问题,我们本节就探讨完了,下一节课,我们将进入低波稳健策略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