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 看好机器决策 选量化策略&华尔街归来!量化精英本土实践的黄金十年

2022-10-14 16:03:05

上一篇我们提到的“北九坤,南幻方”,量化“四大天王” ,即使在百亿量化已经近40家,量化私募竞争如此“惨烈”的今天,依然保持着国内第一梯队的位置。这些量化团队的灵魂人物大多顶着海归派或学术派、顶级名校、理工学神、IT 极客等标签,很多团队的创始人甚至是曾经的物理学家、数学家。比如启林投资的创始人王鸿勇博士是国内物理学等离子体研究领域的专家,鸣石投资的袁宇是国内关于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翘楚。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量化的面纱,看一看这些推动了国内量化投资高速发展的卓越人才,他们创建了怎样的量化世界。在量化进入国内的这些年,除了这些顶流管理人,还有哪些迅速崛起的新生代?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华尔街量化投资团队的人才陆续回国发展,这些海归派精英包括九坤投资王琛,诚奇资产何文奇,明汯投资裘慧明,灵均投资马志宇等等。他们大多曾供职于海外顶级对冲基金WorldQuant(世坤投资)、Millennium(千禧年基金)、TwoSigma,并积累了丰富的策略研发经验。在2010年沪深300股指期货正式上市之后,以九坤、明汯为代表的量化顶流们纷纷归国,国内量化的1.0时代就此开启。

国内量化圈那些举足轻重的量化顶流们

九坤投资由同在世坤投资工作的王琛及姚齐聪创建。世坤投资堪称国内量化核心圈的“黄埔军校”,它的策略开发模式,现在已经成为国内量化私募三种最常见的经营模式之一。

2012年九坤投资成立,当时股指期货刚推出不久,一些简单的量化策略就能赚到第一桶金,再加上本来两位创始人在世坤积累了一定的策略开发经验,因此成立初期主要以自营投资为主并没有对外募资。

2016年以后,量化行业大浪淘沙,很多风控能力不足的管理人逐渐销声匿迹。而九坤投资经过了几年的沉淀,累积了不少产品及策略储备,开始资管转型。初期主要推出量化对冲及CTA策略,而后补充了量化多头策略。自此九坤基本覆盖了量化策略主流的产品线。伴随着当年黑色系的高波动行情,九坤的CTA策略一举成名。

在2018年,九坤依靠团队积累的多年的高频经验,旗下的量化对冲策略产品表现出色,在主流股票策略纷纷折戟的行情下,九坤一举成名,奠定国内头部的地位至今。

如果说九坤是国际派的一个代表,那么与他齐名的幻方量化则是本土派的代表之一。创始合伙人徐进,浙大竺可桢学院混合班学士,信息处理专业博士。

徐进在本科期间已经开始尝试创业,曾经是多家科技公司技术总监。后来自己从事量化交易获取了丰厚回报,于2015年合伙创立幻方量化。

关于幻方,不得不提的就是它是第一个把人工智能技术引入量化投资的机构,也是一家完全依靠人工智能来做投资的对冲基金。它的萤火系列超级计算机有效提升了因子暴力挖掘过程中的算力问题,其中2021年交付的“萤火二号”是全球算力最强大的AI超算之一。

国内量化发展了多年,高频因子在量化行业初始期,尚能在策略中占到较高水平,但一旦整体量化规模上升后受制于策略容量上限,占比会迅速下降,这时候一些头部的管理人则需要在挖掘基本面因子上面做一些深耕。幻方在15年左右就开始布局基本面因子的研发,在2020年基本面策略为它贡献了很多收益。在未来降频相对确定的趋势中,幻方对于基本面因子的研发会让其策略保持一定竞争力。另一方面超级计算机的投入使用,也会让幻方更快挖掘出一些独特因子。

当然另一方面,影响量化策略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就是规模,对于幻方来讲,规模对它的超额获取,制约会比较明显,规模对幻方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考验。

除了这两家当年名声在外的管理人以外,早期成立的管理人中还有不得不提及的—家—明汯投资

明汯投资成立于2014年,创始人裘慧明,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博士,曾在多家知名海外投资机构任职投资经理。2015年发行了第一只股票类产品,2015下半年股灾并未对这只产品产生较大影响,到年底时净值甚至还创出新高。

2018年明汯投资迎来了谢环宇的重磅加盟,这位被誉为智商逆商双在线的“少年英才”,是全球知名量化对冲基金Citadel Securities在国内招聘的第一位本科生。他加盟明汯后带领团队将策略开发由原先的人工模式进化成机器学习。截止2018年底,明汯投资的新模型全面上线,在因子开发上基本做到逻辑和周期全覆盖。明汯也成为国内首家管理规模突破500亿的量化机构,奠定了国内量化私募的巨头地位。

2020年底到2021年初,当时明汯由于募资节奏较快,遇到了规模瓶颈的挑战,但随着主动控制规模和新模型上线,明汯的超额恢复其以往的水准。谢环宇曾公开表示:“不要浪费每一次回撤,深刻的教训会带来无法取代的启示和思考。”明汯重新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第一梯队位置。

其他还包括金锝、灵均,它们各有各的特色,目前也均在量化领域的第一梯队占据了一席之地。

2019年以后,公募转融通业务开闸,两融标的扩充到1600只,加之场外衍生品的迅速发展,国内量化私募迎来了新一轮的大发展。从2018年底到2021年底,量化私募规模占所有私募产品的比例,从3.27%提升到了17.30%左右。

这期间,很多特色管理人借助量化大年及多年的策略储备积累,进入了众多投资人的视野,规模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我们称这些成立较早,规模在100-500亿,凭借自身实力成为国内量化中流砥柱的管理人为中生代。

这些年崛起的量化中生代们都有哪些?

因诺资产的“因诺”,意为不断创新。因诺的创始人徐书楠曾说:“作为量化私募基金管理人,只有不断地创新迭代、不断开发新策略,才能保持竞争力,持续为投资人创造回报”。

因诺是一家老牌的量化管理人,2014年9月就成立了。创始人徐书楠清华大学学分绩点年级第一名,之后去美国拿到了麻省理工硕士学位。先后在国际对冲基金IMC、券商自营担任投资经理。2014年创办因诺资产。

因诺资产的优势在于他是国内最早一批将人工智能与量化交易相结合的管理人,在传统量化多因子时代,因诺已经开始布局人工智能模型体系了。也基于此,因诺的策略超额收益与其他机构相比有一定独特性。

人工智能相较于传统的多因子模型,其优势包括可以对大数据进行高效分析和快速迭代,更擅长处理非线性的关系,对样本外的数据预测的准确性更高。当前很多头部量化机构都在人工智能方面积极地布局。

启林投资创始人王鸿勇博士是一名物理学家,专注于等离子体研究。他曾在物理领域国际最顶尖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三篇权威学术论文,在其他SCI高水平杂志上累计发表文章20余篇。在德国亥姆霍兹研究所攻读博士后期间,王鸿勇做的物理研究也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这也为他后来走上量化私募的道路奠定了基础。启林投资于2015年创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启林名字出自于《左传》,用来提醒他创业过程的艰辛。

启林最大的特点是其持续高效的策略迭代能力。启林投资从2016年的日线级别数据,到2017年Tick级别数据,到2018年引入算法交易和非线性多因子,到2019年机器学习上架等,始终不断地研发和进行策略迭代,从而保持超额收益的稳定性。王鸿勇曾在采访中说:“启林在跑的产品中,使用的策略已经达到了上百个,所以任何一个策略的失效或表现较差,都不会对整体有很大的影响”。

全频段多信号融合是启林的一大特色。启林投研分为高、中、低频策略组,涉及量价类短周期预测,基本面类长周期预测,事件驱动类预测等等。最终由策略团队将不同频段不同类型的因子统一糅合,形成交易信号,实现1+1>2的效果应用到实盘。

通过多年的策略积累以及优秀的策略表现,启林在2021年一季度规模破百亿,也被众多投资者熟知并且认可。

除此以外,中生代们还包括天演、宽投、聚宽、鸣石、金戈量锐等等。我们知道在量化的领域,竞争非常激烈甚至说残酷,而这些管理人依然可以凭借自身的特色优势在量化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这些顶流和中生代们,在19、20年股票量化产品总体表现比较理想的阶段,有一些量化创始人,他们之前就在老牌量化机构中担任灵魂人物,拥有多年的量化策略研发经验及优异的实盘表现,在业内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这些量化大佬们借助势如破竹的量化大年迅速创立了自己的团队,比如衍复和星阔。我们称这些成立时间较短,却能凭借自身实力迅速在量化圈崛起的管理人为新生代管理人。

近两年奋起直追的量化新生代们

以高亢在量化的江湖地位来讲,衍复投资跟那些顶流管理人相比也不遑多让。衍复创始人高亢保送北大,后取得麻省理工物理和计算机双学位,曾在DRW Trading,Two Sigma Investments先后任职。回国后以合伙人身份加入锐天投资。值得一提的是,锐天投资当年盛极一时,与九坤、幻方、致诚卓远并成为量化的“四大天王”。2019年,高亢创立衍复投资,仅用一年规模就已经突破了百亿,是最快突破百亿的量化管理人之一。

衍复是市场上较为稀缺的擅长中低频策略的量化管理人。衍复的能力圈体现在中低频策略,我们知道当前市场上的量化机构依然以中高频为主,高频量价因子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而中低频的量价因子、基本面因子,这类因子同质化程度是较低的。衍复在因子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这里,中低频领域各家机构策略的相关性不高,相对来说策略拥挤度也较低。

衍复在实盘中始终不断更新迭代模型以应对不同市场环境,成立以来一直以稳定的超额和回撤控制受到市场关注。

星阔投资虽然是一家新兴量化管理人,但是创始人已经有多年的策略研发经验。之前在因诺投资做到了策略总监级别,主要负责多因子策略的研发。2020年创立了星阔投资,借助之前的策略表现以及市场知名度,成立当年规模就到了40亿左右。

2021年,星阔投资指增超额表现亮眼,仅成立一年就做出了在市场中非常领先的23%超额收益,算得上是当年所有指增策略中最大的黑马之一。

星阔的超额收益主要来源于选股策略,辅助交易策略。目前,星阔刚刚落地千万级别的超算中心,服务于星阔在策略端的迭代,由之前3-4个月的迭代周期提升为1-2个月的迭代周期。超算中心的落地,也有助于星阔在市场行情极具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在策略上更快的调整应对。

像上面提到的衍复和星阔,成立之初就备受市场瞩目。而有一些量化机构, 早年就开始了量化策略的涉足,但近两年才开始大力发展资管,凭借多年储备一鸣惊人的可畏后生们,比如卓识投资、朋锦仲阳。

卓识的创始人背景在目前精英云集的量化领域里面也毫不逊色。创始人张卓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主攻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方向。学生生涯就获得了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第一名(清华最高荣誉)、高盛全球领导者奖学金,曾在美国顶尖高频自营机构骑士资本任职自营交易期货部量化策略师。

高频自营机构对于盈利稳定性会比资管机构有更高的要求,张卓在骑士资本独立开发了年化收益超过200%,夏普比率大于10的策略。张卓把国外顶尖高频策略开发的经验引入到A股市场,回国创办了卓识投资,做出了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指增策略。

在2021年9月至今持续大半年时间的500指增策略调整的行情里,超额回撤能控制在5%以内,在全市场范围内看已经算表现比较优秀的了。卓识在这轮调整中做出了超额最大回撤1.8%的傲人成绩,在全市场属于顶尖水平。

卓识代表指增产品成立以来,无论是超额的最大回撤、超额的周胜率、超额的波动都排在市场领先的位置。因此,卓识的一大特色就是其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都可以表现出的超额稳定性。另外,卓识的低延时交易速度在行业中能排进前五,这使得在交易过程中比同频的管理人有更大的优势。

朋锦仲阳是一家相对小众的管理人。之前办公地点一直在成都,2021年才新建了上海总部。这家14年就成立的管理人一直比较低调,近两年才开始注重市场推广。虽然小众,但这个管理人有他自己的特色。

仲阳量化早期以期货交易策略起家,2017年加入股票策略,产品线逐渐完备。2018年推出首只市场中性产品。受益于仲阳严谨的风控约束,他的中性策略回撤水平处于市场领先的水平。

仲阳的指增代表产品成立于2019年,成立到现在策略不断开发迭代,从最初的量价因子为主,到现在量化、基本面、事件驱动全方面覆盖;从最初的线性因子构造,到现在基于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非线性因子构造,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在软硬件系统搭建上。

2021年底,朋锦仲阳迎来重磅合伙人孙博的加入。孙博是世界知名高频自营交易商Virtu Financial的创始合伙人全球首席策略师。长期以来高频做市交易领域里面Virtu算最头部的公司之一,曾创造1000多个交易日里只有一天亏损的记录。作为Virtu的策略核心人员,孙博的加盟能够为仲阳策略条线提供更多的支持。从效果上看,2022年以来,仲阳的超额水平也确实排名在市场前列。

除此以外,凡二资本、世纪前沿等等机构,也都经历了多年量化投资及高频自营交易,近些年开始进军资管,凭借自身多年的储备积累也有不俗的表现。

目前的国内市场仍然具有高波动特征,中高频的量化因子还具有一定的施展空间并且指增产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依然还会有相对稳定的超额贡献那么,落到产品选择上,

我们到底该选择量化顶流们还是规模适中的新生代管理人呢?我们对此探讨如下:

首先,无论是哪个规模的量化管理人,都要满足我们在上一篇“如何选择量化产品”部分提到的三个标准:人格认知、长期净值、业绩归因。在这三个方面均表现出长期竞争力的机构才可以进入我们的筛选视野。

其次,对于500亿以上的量化顶流管理人(分别是九坤、幻方、灵均、明汯),我们不能得出一定选或者不选的结论,但规模比较大的管理人,超额获取上确实会难度更大。我们以幻方为例,统计自2020年初以来旗下500指增产品的历史表现,就会明显看出在2021年9月市场急速反转之前,幻方的超额一直在市场比较靠前的位置,但在这波大幅调整中幻方的表现并不理想。反观,明汯在2021年年初同样遭遇规模瓶颈,但经过21年的控制规模+策略迭代升级后,这一年来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所以,如果投资人选择这些大规模的顶流管理人,需要给予更长的观察和评估时间,难度相对较大。

再次,对于150亿-400亿的中生代管理人。这部分量化管理人的优势往往在于其策略已经相对成熟和稳定(已经经过了多次规模扩张下的策略更新迭代)并且投研实力较强。对于这部分我们筛选出的超额长期稳定的机构,需要注意的是密切关注其规模是否远低于其策略容量,另外就是募集资金的节奏。

最后,对于50亿-150亿的成长空间比较大的管理人,更要重点考察其当前的策略能否跟得上规模的增长。比如,一家主要靠高频量价因子贡献全部超额的机构,其策略的容量上线可能只有100亿左右,那如果当前的规模已经是80亿,我们就要保持警惕,考察后续是否上线新策略及新策略是否有效。当然,如果经过考察其投研实力远大于当前的管理规模且风控能力很强,比如一家150亿上限容量的机构当前规模仅有50亿,对于这样确实有潜力的黑马私募我们可以予以更多的关注。

对于50亿以下的量化指增管理人,这样的机构往往成立时间不长,很难判断其短期的业绩是不是“昙花一现”,另外我们也很难考察其能力边界可以覆盖的管理规模,所以说不建议投资人盲目选择。

最后,针对量化投资这两节的内容,我们做一下总结:首先量化是一种投资方法,它的有效性已经被充分验证,比如美国前十大对冲基金大部分都是量化。其次,随着未来量化市场的扩容,市场有效性的提升,只有真正有投研实力的机构才能做出有竞争力的超额收益。比如要保证策略的表现长期稳定,要做到全频段覆盖,中低频的策略的质量足够高,高频的水平足够好等等。当前很多百亿私募已经能做到全频段覆盖,比如启林、诚奇等等。而很多非常擅长高频和T0交易的机构也在升级策略,逐渐从高频拓展至中低频,比如世纪前沿、念空、卓识等。那么,我们如何筛选出能够创造长期稳定超额的量化管理人?简单来说就是上文主要讲解的几个维度:人格认知、长期净值、业绩归因、风控管理,还要考虑规模因素,寻找那些真正在策略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做的较好的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