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看好炒股牛人 选股多策略 &主观私募20年—中国股神们的投资进化

2022-10-14 15:06:03

上节课,我们系统认知了股多策略的不同定位视角。今天我们深入一步,在这样的框架之下,聊一聊私募圈,那些你需要了解的主观多头基金经理!

我们对管理人的盘点,采用「时间」和「规模」视角,恰好这两个视角下的管理人有比较高的契合度——成立时间久的,规模往往已经比较大了。

首先,一些顶流“常青树”,构成了私募江湖的底盘

一年三倍者众,三年一倍者寡。在私募行业,比的不单是短期谁「跑得快」,「活得久」似乎更加重要。一些早期的管理人,历尽牛熊,乘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东风茁壮成长,成为这个市场中的“顶流常青树”。景林、淡水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高毅作为后起之秀,成立「10年不到」即迈过千亿大关,也很有代表性!

景林可以说是价值投资的典型代表,灵魂人物是蒋锦志,上世纪90年代便已经活跃在投资一线,是中国投资圈资深的投资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高云程、蒋彤等名将也陆续加入。景林注重用实业的眼光来做投资。大部分研究员都有对应的实业背景,比如一些是互联网企业高管、医生等。在行业偏好上属于均衡型,再加上偏深度价值投资的风格,景林应该是属于主观多头中,风格相对稳健的一类管理人。

淡水泉是赵军在2007年成立的私募。当年在嘉实基金的赵军,在三年不到的时间内,将「丰和价值」这只基金的净值从1做到了4,从嘉实离职之后创办了淡水泉,用8年不到的时间,就带领公司跻身头部私募行列。赵军本人信奉逆向投资,在交易手法上,淡水泉属于“持有型”,以公开可以看到的数据为例,歌尔股份,淡水泉的产品从2014年年报跻身前十大流通股开始,直到2020年退出,持股达5年多的时间。

「高毅」相对老牌的景林和淡水泉而言,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后起之秀了。2013年成立,发起人邱国鹭,原是南方基金的投资总监,在成立高毅之初,就是带着“寻找投资牛人”的初衷,搭建了这么一个多元化的投资“俱乐部”。也正因为一众大佬挂帅,高毅的管理规模可谓突飞猛进——据悉最新管理规模在2000亿上下,堪称中国私募界的“巨无霸”。

作为平台型私募,高毅的包容性非常强,旗下汇聚的六位明星基金经理风格各有不同:邱国鹭价值邓晓峰属于GARP[Le2] ,冯柳偏逆向,吴任昊相对偏成长。平台模式下,各个基金经理共享基础研究、共享中后台服务,也共享品牌和市场渠道。此外,这种内部各位基金经理风格迥异的情况,也给高毅提供了发行FOF产品的很好的契机——给投资人提供“通过买入FOF而获得所有高毅基金经理基金份额”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今日高毅的庞大管理规模。

这种平台模式的成功,也成为业内争相效仿的模板,比如明星基金经理董承非加盟的睿郡资产,也被视为是平台型私募,内部聚集了昔日的“兴全系”的众多顶流——杜昌勇、王晓明等。相比传统的私募基金公司,平台型私募的投资风格可以更加多元,投资人还是需要对各个基金管理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除了这三家之外,中欧瑞博、重阳、康曼德、千合资本等,虽说公司成立有早晚,但其核心人物也都是90年代就开始活跃在投资一线了,也算是“常青树”的代表。大名鼎鼎的吴伟志、裘国根、中国首位百亿基金经理丁楹以及前“公募一哥”王亚伟等,也都是百亿资金的管理者!

这些“常青树”们,其实仔细想来,是有相当多的共同点的:在买入时机上,由于规模较大,很难进行右侧交易,右侧交易对成本不利;持股策略也基本都是“持有型”,大资金进出不便,很少进行非常迅速的调仓行动,也因此换手率通常不高;同样因为规模较大,所以通常都是全行业覆盖的,甚至景林和淡水泉是跨市场择股的。

这类“常青树”们彼此之间的差异,往往体现在“持股集中度”和“所持股票的估值和业绩偏好”角度:持股集中度角度,如高毅邓晓峰在管规模500亿左右,但就持有的某矿业龙头上「头寸」就高达近百亿;

也有相对分散配置的如中欧瑞博、康曼德等。从估值和业绩偏好角度,价值型和GARP型占大多数,而成长股投资,并不是常青树这个圈子常见的策略。

中生代百亿私募的崛起,成为私募江湖的中坚力量

除了以上几家常青树之外,近几年百亿私募的版图也迅速扩容,众多中生代百亿私募崛起,百亿私募年轻态的趋势也愈加明显。与“常青树”们多在90年代就活跃在投资一线不同,这些私募管理人的核心人物多数在00年代,尤其是2005年之后开始从业,公司多在「2015年前后」成立,基本上经历过1-2轮牛熊的洗礼了。

石锋资产、希瓦资产正圆投资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石锋资产可以说是2020年百亿私募冠军,成长风格私募的代表,拥有崔红建与郭锋两名基金经理。郭锋的从业经历丰富,进入金融业以前,在外交部曾做过5年的副主任科员,之后在外资投行做大宗商品行业的分析研究员,13年加入东海资管,15年成立了石锋。石锋偏好消费行业,平均换手率2倍左右。石锋几乎不使用外部投研资源,对股票的挖掘主要以内部贡献为主。

和石锋类似希瓦也是20年收获巨大关注其核心人物梁宏,在雪球站内拥有着超高人气,粉丝数量是全站TOP级别。最早是美股交易员,而后逐渐成长为私募基金经理。在他的雪球个人主页,我们至今仍然可以找到2014年的操作记录。在转型基金经理后,他没有固守策略,在股票操作上逐渐在从交易型向“持有型”转型。在风格上偏成长,历史上买过生猪养殖行业,也涉足过能源行业,但成长性行业(以曾经的互联网行业为代表) 还是他主要偏好的。希瓦带有很强的梁宏个人色彩,但实际上是一个平台型管理人,有好几位基金经理。这一点,对于想要选择希瓦产品的投资人来说,还是需要注意的。

时间来到2022年,正圆投资凭借其持续爆炸性的业绩,成为整个私募行业的“当红炸子鸡”,规模迅速突破百亿。正圆投资是廖茂林2015年创办的私募,长期保持高仓位,即使是熊市也不减仓,平均持有10-20只股票,个股集中度高达40%,同时还会上杠杆。这种高收益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回撤,业界对于它的评价也是各有说法,争议颇大。

这种大开大合的操作和业绩表现,在2022年上半年的极端行情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1-4月的回撤幅度,以及5-6月的反弹速度,可以说在全市场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廖茂林本人对于自己所管理资金的资产属性也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在交流中明确表达了对投资人的建议:如果有1000万,那么用来投资正圆的资金最好不要超过300万。

除了这几家代表性管理人,像复胜、大禾等,也都是准百亿私募的候选人。尤其是复胜,在2022年市场大幅回撤之前,实际上已经迈过百亿私募的门槛了。其核心人物陆航,早年在海富通做中小盘投资,积累了较多成长股投资经验,在2020年斩获颇丰,业绩一举爆发。大禾投资的创始人胡鲁滨,在易方达待了9年多,奉行深度价值风格,敢于集中持股,最为知名的一战就是在18年大熊市下挖出了一只消费股,在大部分人不敢打开账号甚至销户的年份,创下远超指数的业绩。另外,大禾对于研究员的准入标准也相当严格,秉持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投研人员人数相对较少(3-4人),但都是精英配置。不过,这也可能带来了能力圈扩展的限制,比如大禾之前坦言到对医药、新能源行业从看好到放弃。

新锐潜力黑马,给未来以无限可能

江山代有才人出。私募行业从来不缺新星的涌现,有些私募在成长过程中迈过了10亿量级,并且在业绩上展现出了较大弹性和想象力。这一类管理人,我们通称之为“黑马”。

白犀资产是在2020年为投资人所关注,白犀的创始人李海是民间派出身,擅长挖掘市场主线,同时注重仓位控制和宏观判断,也正因此,让白犀显得与大部分的私募有所不同。白犀投资也是市面上少有的注重规模控制的私募之一,每当产品规模到一定阶段时,基金经理都会封闭产品一段时间,将策略调整到适应的阶段再重新开放。

仙人掌也是这几年因为超高业绩收获不少关注。灵魂人物姚跃,公募出身,在仓位择时上非常灵活多变,年换手率偏高,牛市中平均可以达到25倍左右,熊市相应低点。当预判到行情不好时,姚跃会毫不犹豫地大幅减仓,比如18年大熊市的情况下基本是低仓位运作,全年业绩靓丽。无独有偶,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快速响应的仓位切换,仙人掌也避开了20年春节后的那波大跌以及21年初“抱团”的崩盘。行业覆盖方面,仙人掌没有太多局限性,像有色、化工、传媒、计算机这些都会参与。

亘曦的董高峰则是近几年“券商派”跑出来的“天赋型”选手。董高峰2007年入行,在券商做了4年研究,12年在券商自营部开始管钱,从1千万做到了15亿,年化收益近50%。18年创立亘曦,创业以来的业绩也是相当优秀。此外董高峰对行业轮动踩点节奏相当准,比如19年的养殖、20年的医药消费,以及去年的新能源化工等。相较于仙人掌来说,换手不高,10倍左右。

以上所提及的,基本都是行业均衡型配置的管理人。其实有一些单一行业覆盖的,比如雪球站内热度很高的黄建平,专做医药,也同样获得了投资人的极大认可。建平在站内的形象可以简单用几个词进行概括:专注、专业、率性。

所谓专注,指的就是他深耕医药行业。不随便在能力圈之外进行布局。

所谓专业,指的是建平在医药领域功力相当深厚。用业绩作为佐证,虽说2021年以来经历了极大的回撤,但他的代表性产品的长期业绩仍然是很好的。

所谓率性,无论是分享观点或是回答问题,黄建平都率性而谈,不做修饰。

由于其主做医药创新领域的投资,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比较大,而股价的即时反应又比较强,所以很难做右侧交易,因此建平在操作上也偏左侧。持股特征偏“持有型”,静等公司价值兑现。仓位适度集中,但又不过分集中。在风格上属于极致的成长股投资,关注于长期有成长价值的医药创新公司。投资人在选择这类资产时,还是需要多角度关注,悉心选取。

除了这几家管理人外,青骊、华安合鑫、仁布等,也都各具特色,蓄势待发。

最后:一个核心问题:对于投资人而言,到底该选“老牌”还是“黑马”?

老牌私募短期业绩可能难有吸引力,但是都已经接受过市场的多轮牛熊考验,长期业绩稳定,对于了解私募不多的投资人可能会选择这类私募。不过不少老牌私募规模较大,船大难掉头,一旦沉寂,可能时间尺度上是比较久的,这个必须在心理层面有所准备。

黑马私募短期业绩极其耀眼,买得早很容易得到很好的回报,有些也是未来百亿私募的候选人。但是这类产品很容易吸引人在高位时购买,买入后遇到市场风格调整而业绩回落,对于这类黑马类私募要保持清醒,尽量避免在「业绩暴涨」各大渠道狂推时买入。而且要认准他们的逻辑,避免买入后遭遇短期回撤而难以忍受。

对于中生代私募,存活到现在的基本已经度过了10亿规模的生死线,同时也经历了一定的牛熊转换,抗风险能力得到了市场一定的验证,如果在当下的行情下依然能够把回撤控制得不错的话,具备一定的配置价值。

老牌、中生代和黑马私募各具特点,究竟如何选择出自己满意的产品,根本上还是得从多个维度了解,尤其是参考我们此前提及的“十二字方针”:人格认知、长期净值和业绩归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出“最对口味”的产品。

经过紧张且充实的学习,关于股多策略的风格划分、主要玩家等核心问题,我们就学完了。你有没有一些收获呢?接下来,我们整装出发、奔赴下一个新的策略——量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