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 买私募买的是什么 & 选私募,记住这十二字真经!

2023-04-06 13:49:19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私募的优势。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开启“如何挑选私募”的学习。

在如何挑选私募基金这个问题上,我们提炼出了一套体系化、可复制、并切实有效的评估框架。在未来选择每只产品之前,大家都可以按照这套体系去评估,进而选出最适合自己的私募基金。这套评估框架可以概括为十二字:长期净值、业绩归因、人格认知

长期净值

所谓长期净值,就是通过观察管理人长期的业绩表现,来为我们的决策提供参考。之所以要考察长期净值,是因为更长区间的业绩表现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排除偶然性,使产品本身的特性呈现得更加稳定、客观。

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长期是多长?

理论上,“长期”自然是越长越好

深耕交易领域多年并取得不菲成就的前辈告诉我们:“在这个行业,只有你最后销户时,盈利才是真实的。只要你还在交易,所有财富都只能算浮盈”。私募基金其实也是如此:一只基金只有最后清盘了、把钱返还投资者的时候,投资者才能最终确定这个管理人是否具有高超的投资能力。

巴菲特用六十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投资能力。这样的时间长度,人们才认为他的投资能力大概率具备可复制性。

但我们选择私募的时候,没有办法把“销户”或者“六十年”作为衡量“长期”的标准。我们投资私募基金更希望选出四五十年前的巴菲特,如果要等到一个基金有六十年可追溯业绩才能投资的话,那得等到自己退休后才能开始第一笔投资,还得祈祷我们心仪的基金经理耄耋之年还活跃在投资一线。

那我们看长期净值,有一个底线的时间长度要求吗?

结合A股过去几年的高波动率,我们觉得,至少经历过一轮牛熊,可以作为评估基金的参考。也即,一轮牛熊,是时间尺度上的基本要求。经历牛熊的基金,做出来的年化收益率,要比只经历过牛市的基金的年化收益率更可靠。同样,在熊市中产生的最大回撤,比震荡行情带来的最大回撤,更具有参考价值。就像谈恋爱,热恋的时候眼里都是对方的优点,但能不能走向婚姻,还得看能否容忍对方的缺点。

业绩归因

所谓业绩归因,就是要识别出,一家管理人的业绩究竟是怎么来的,他赚的究竟是什么钱!

我们看到很多牛市的收益冠军,在熊市表现得差强人意。牛市的业绩可能是激进的投资理念叠加运气的结果,而熊市会放大这个特点的劣势,从而产生不尽如人意的结果。这个时候,研究它到底是如何在牛市中赚到钱的,就显得极其重要。尤其是在有些管理人的业绩区间很短的情况下,就更需要结合他的净值去做业绩归因,研究其业绩的可持续性。

但我们无法通过追溯具体标的的交易来对私募产品进行归因,因为法律层面并没有强制要求私募基金披露交易标的。那具体该怎么去归因呢?

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基金经理的路演、擅长的行业擅长的市场风格(成长/价值)操作手法(高集中/分散)、仓位水平(中性仓位/杠杆仓位)等多角度去了解,再结合他的净值是否匹配每一阶段的市场行情,综合进行评估。雪球站内就有很多产品的业绩归因分析,有大量球友参与讨论,这对于了解管理人不同行情下的归因是非常有帮助的。

业绩归因的价值在于:

第一,对管理人后续表现的预期会更合理

同样是股票型基金,有的基金经理专注某几个领域,有的基金经理全行业覆盖;有的择时,有的满仓;有的是高换手交易型,有的是低换手长期持有。这些不同风格、不同策略做出来的结果很可能会造成净值曲线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我们经过归因,知道管理人表现好和表现不好的原因在哪里,就能忽略掉运气成分,对这只产品的投资时机和后续表现有较为理性的预期。

第二,对管理人是否知行合一的理解会更深刻

我们经过深刻分析选择的每一只产品,建立了合理的预期,肯定不希望实际结果与预期背离。如果管理人策略转变后业绩表现更好,那是意外之喜,但是脱离自己擅长的领域更多时候只能带来令人失望的结果。我们做业绩归因,一方面能够验证历史上管理人的投资理念是否与业绩结果相匹配,另一方面也能第一时间识别出管理人是否策略漂移,从而为赎回决策提供参考。

而无法做出业绩归因的产品,后续一段时间也有可能表现极佳,但选择这样的产品与其说是投资,不如说是赌博。找十个黑马私募怎么也能踩中一个,但能够弥补另外九个的亏损吗?几乎不可能。

这里我们需要重新回到第一个长期净值的问题,长期有多长?

对管理人的评估要求越高,意味着投资机会越少,投资只能追求模糊的正确。金庸《九阴真经》里第一句话就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这么说的意思是,研究明白“业绩归因”,可以最大程度缩短这个"长期",形成一个更现实且更具有指导意义的投资方法。

人格认知

所谓人格认知,就是去了解基金经理本人的核心特点:包括其底层世界观、投资框架、能力范围乃至性格等。

人格认知会把投资这件事具象化。基金经理的性格、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圈范围等会成为投资最终的增信。即使是量化基金,现在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人也认为,定性的分析、对基金经理的人格认知,应该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投资私募最开始也许是基于基金经理方法论的投资,比如结合上市公司业务和现金流量表,算一个合理估值,通过判断当前的股价看未来的回报有多少,这可能是每个分析师入门的必修课。但最终是基于世界观的投资,基金经理对未来时代的把握,对世界发展趋势的判断,对经济形势的看法等等决定了他是否能够跟随市场进化,这会对投资结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世界观相仿的人,性格投缘的人,更有机会长期合作下去。在长期净值和业绩归因的基础上,在冷冰冰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人格认知是投资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长期净值、业绩归因、人格认知这三点,对投资私募来讲,缺一不可!

讲完了这个大的框架,从下一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如何挑选具体策略下的私募产品。